今天是:
理论学习
  首页 > 理论学习 >正文

引领社会 服务社会 —— 齐涛谈高校内涵发展

发布日期:2011-03-03 00:00:00  点击次数:


一、 为什么要提出内涵发展这个问题

“内涵发展”实际是一个假命题,因为高等教育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时期都应该以内涵发展为主,以内涵发展为工作重心,这是不言而喻的。今天我们再提出要实现以内涵为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主要是基于如下四方面的考虑:

一是全省高等教育实现并初步完成了规模扩张。过去六七年间,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实现了大规模的扩张。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强调内涵发展,强调规模与质量并重,但我们的工作重心比较多地偏向了规模扩张方面。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工作重心有所偏向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到目前,全省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基本完成,外在条件的规模扩张,可以暂告一段落。特别是新校区建设,已经能够满足未来五年山东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余力、有精力、有条件来谈如何强化内涵发展。

二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曾多次讲过这个观点。第一,高等教育由过去的身份性教育变为学历性教育。高等教育在建国之后,实施的是“身份”加“学历”的教育,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首先获得的是干部身份、事业编制、城市户口等等。改革开放之后,身份性高等教育逐渐向学历性的高等教育转化,学历占据了主导地位,进大学主要是为了拿学历,其标志性事件是大学毕业生派遣证改为报到证,这一改革堪称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标志着高等教育的性质、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第二,由学历性教育向能力性教育转化,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转化时期。媒体上经常出现的“技校生比本科生好找工作”的消息,对某些专业、某些行业来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随着用人机制的市场化,用人市场的规范化,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调节。这种情况下,能力就会成为高等教育办学的一个根本的培养目标。因此说,高等教育价值的真正体现,是看到底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赋予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而不是看能给予什么样的文凭。要真正实现素质能力的培养,就必须通过高校自己的办学内涵来体现。

三是高等教育的市场前景与评价机制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前景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山东的生源市场来讲,大约还有五年的充足生源。从2011年开始,整个生源市场将会平稳回落,到2013年会出现一个较大的变化。有统计分析表明,2013年,山东省大学适龄人口,即18岁到22岁之间人口的数量,比2008年下降50%左右。一方面,大学适龄人口急剧下降,生源锐减;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饱和,就业市场日趋严峻,二者相加,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的评价体系的改变,同时会带来高校之间的剧烈竞争。目前对大学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官方评价,“985”、“211”的高校,就是重点大学,就是高水平大学。在未来若干年后,官方评价依然重要,但社会评价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所谓社会评价就是社会对你这所大学的认可度。社会评价实际上有两点:第一看你向社会提供多少适才适用的毕业生,也就是说你的毕业生有多大就业率,就业之后有多少人能胜任这份工作;另一个就是看你这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率,即在技术发明上,在文化思想上能对社会提供什么样的贡献。这两方面的社会评价反过来将直接影响大学的生源状况。

我们必须看到,五年后山东高校之间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源竞争,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竞争。现在山东高校平均在校学生数已经超过了10000人,就平均而言,都是万人大学了。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大的校舍,引进这么多的师资,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源来支撑,生存也将难以维持。激烈的竞争,被淘汰者是谁?在过去以学历为标准的时代,首先淘汰的当然是低学历的高职高专,然后才是普通本科院校。但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由学历向能力的转变,2013年之后的末位淘汰,将是那些内涵发展不足、不能赋予学生恰当能力的学校。有数据显示,我省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大大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如果这个数据将来还能保持的话,这些学校肯定不会被淘汰。相反,内涵不足、就业率低、入学报到率低的,即便是本科高校,仍然要被淘汰。

四是高校扩招带来的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几年来高校扩招,为山东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山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应该说是功在千秋。但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确实有一些问题需要冷静地分析与思考。比如,高校扩招和就业的关系,高校扩招和质量的关系。我们一直认为,高校扩招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完全划等号,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同样需要就业,而且就业更难。高校扩招是不是带来了质量下降,还有一个衡量比例和衡量标准的问题,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拿一个标尺衡量,应该是分类型、分层次区别对待,如果将当前高端层次的高等教育与文革前相比,当然是提升而不是下降;但是拿我们现在的高职高专教学体系去比,显然不具有可比性,对高职高专来讲,只要适才适用,就是高质量。但扩招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就业的因素,存在的一些影响质量的因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比如说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培养模式还有待改进,教学观念、教育思想还有待于转变等等。就专业结构而言,热门专业过于密集,特色专业、应对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不够协调。去年我们组织了一次系统调研,调研报告对高职部分热门专业设置的数量进行了统计,计算机应用技术62个,计算机网络技术44个,软件技术30个,计算机信息管理22个,相加有158个;会计电算化62个,电子商务49个,市场营销44个,量都非常集中。本科院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2个,信息与计算科学26个,两个相加58个。英语34个,法学25个,艺术设计24个,日语22个,国际经济与贸易21个,相对比较密集。从这些情况看,我们必须要调整、疏理扩招中出现的问题。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十一五”期间山东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应当也必须全面实现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移。

二、 什么是内涵发展

谈高校的内涵发展,首先要谈高等教育的功能问题。大学的功能是什么?一般说,最早的大学是1097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中国古代的国子监,在唐朝已经很规范了,也有教授、博士,但国子监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不是以灌输知识、培养能力为导向。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最早提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所以那个时代大学教育的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就是教学。到了1810年左右,德国的洪堡创建柏林大学,给大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即大学要有科学研究,要有独立的学术精神、学术自由,这就是所谓的洪堡精神,给大学又增加了科学研究的功能。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学开始增加了一个服务功能,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提供的技术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如此概括,大学应该具备三种功能:教学、科研、服务。

中国大学的功能应该怎么看?最近有人在科研、教学、服务这些概念基础上,又提出加一个“文化”,大学要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平台,不同文化融合的机器,认为大学的功能应该是教学、科研、服务、文化。如此一来,就会越加越多。大学究竟是什么?大学的功能到底应该怎么定位?换一个角度思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引领社会,服务社会。”所谓引领社会,就是大学应该自觉的承担起以科学、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要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文化,使大学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科学摇篮、文化基地。当整个社会出现功利化倾向的时候,大学应该保留净土的本色,应该有自己的象牙塔,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流,而不是浊水,这就是“引领社会”。否则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就无法立足,整个人类的文明也将不知何去何从。这应该是大学最神圣的历史责任。所谓服务社会,就是用你自己所创造的科技,所培养的人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用“引领社会,服务社会”来概括大学的功能,我认为是比较恰当的。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讨论大学的内涵发展,应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的内涵体现在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上。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引领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靠什么引领社会,怎样引领社会?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对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有很多的讨论,但大都仅限表层,缺少从构成方面进行的深刻讨论。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构成,我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个首要的应当是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大学校园里,应该充满着爱国精神,要时时刻刻教育我们的学生,牢固地树立起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是“洪堡精神”。洪堡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洪堡在1810年备忘录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国家不应该把大学看成是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总的来说,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与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他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有所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础,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能,其成效是远非政府的眼前布置所能预料的。”这就是说,保持大学与社会的相对超脱,是大学长远发展的前提,这就是大学的独立人格和大学的学术精神。这种“洪堡精神”,应该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参照体系,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大家关注比较多的,特别是从97、98年强调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时。但是人文素质教育如何进课堂进头脑,关键是进入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人文精神实际上是如何真正实现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大学不是只教给学生一个技能,还要培养他们一种精神,这才是大学。这种精神是什么呢?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其实,人文精神的体现是方方面面的,读一读唐诗宋词,看看“大江东去”,再读读“大漠孤烟直”,你曾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撞击,是人文精神;学会友好相处,学会感恩,是人文精神;学学孔子的一些礼仪观,学学孔子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是人文精神。但现在社会上缺少人文精神,大学里面也缺少人文精神。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活着到底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如何协调相处?这是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构成,我们要给学生多讲讲这些,他们的成长过程一定要有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养成。

第四个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不一定有科学精神,研究自然科学也不一定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有很丰富的内涵。比如说牛顿,他最后解释不了这个世界的变化,就认为第一推动者是上帝,这就不是科学精神。所以,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顺其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对自然的尊重,这是科学精神。其次,在科学上的幻想,在科学上的一种反向思维,这都是科学精神。如果大学里一定要照本宣科,一定要有标准答案,那这就不是培养科学精神。我曾举过一个例子,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拿到幼儿园,孩子们能给出几十种答案来,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像杯子,有的说像皮球;到了中学,中学生能给出十几种答案;到了大学呢,就能给出一到两种答案;到了成年人,一种答案也给不出来,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呢?实际上这是科学精神逐渐丧失的过程。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什么?标准教材、标准答案、标准课堂、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向上往硕士生、博士生渗透,向下往幼儿园渗透,弄得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背着手听老师讲课,这是很荒唐的,也是很可怕的。科学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科学的幻想。现在科学普及作品已十分充实,缺少的是什么呢?是科幻。科幻和科普是两个概念。科学所蕴含的真正创造力在哪?在精神,在思想,而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的先进。昨天晚上看电视,一个讲战斗机演变的节目,提到战斗机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是研制出了能垂直起落的战斗机, 叫鹞式战斗机。二战时期对战斗机的研究方向是致力于提高速度和性能,但有个关联因素是速度和性能提高以后,对跑道的要求相应提高,即跑道要延长,这样一来飞机和跑道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于是研究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尽量缩短飞机在跑道上的飞行时间,以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但是成效不大,这是因为在技术上无论如何精益求精,也只能沿着这一个路子发展下去。结果有一个不是搞飞机研究的人说了一句话,你为什么非得让它在跑道上呢,为什么就不能像直升飞机那样起飞呢?这一句话如醍醐灌顶,因为研究人员根本就没往这方面想过,结果很快能垂直起飞的鹞式战斗机便研制成功。这就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真正重大的科学发现有时不一定是行内的专家提出来的,这个提出很关键,只要提出就有可能实现,所以科学幻想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第二, 大学的内涵体现在大学经营与办学效率上。大学不是产业,也不能当企业来办,但是大学必须学习和引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借鉴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我们的大学制度,最后形成了现代的大学制度。目前的大学制度,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学制度。大学如何经营?怎样通过经营提高办学效率?实际上是两种经营,第一个是经济运营的经营,就是大学投入产出的一种经营,要思考什么是大学的最佳规模,什么是办学的盈亏点?第二个就是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结构的经营。从学校办学方向、办学结构的经营来看,专业设置应该面向社会需求,应该超前。上个星期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当时就想把这则消息作为例子,谈谈我们的专业调整与社会需求怎样有效结合的问题。消息说随着我们社区卫生医疗制度的推进,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全国近期需求量约十万人,而我们国家每年毕业的全科医生数才4000人左右,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全科医生供不应求。但是从这些学生实际的就业状况来看,社区医院他们不愿意去,大医院实际上又不需要他们,大医院要的还是专科医生,这样就又出现了就业难。有的省直接规定,全科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到基层和社区医院,这也不合理。因此说如何合理科学地设置专业?就是个经营问题,要考虑新上专业的成本,还要考虑新上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还考虑社会需求与真实的就业岗位有多大的差距,它们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要认真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有需求就培养。

第三, 大学的内涵体现在大学定位与办学质量上。目前高校的定位有两个问题,一是“大而全”,都想办成全科类的综合性大学,本科学院在朝这方面努力,朝着全科性的综合大学迈进,高职学院也开始往这条路上走。二是拼命地上层次,高职要升本科,本科想上硕士单位,硕士单位想上博士单位。我们的大学生也是如此,拼命地努力往高学历层次上走,而不是考虑自己适合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内涵是无法体现的。所以我们说,大学定位和办学质量是两个紧密相联的概念。首先要定位准确,分开层次,然后才能考虑质量。美国卡耐金基金会按学位的授予单位把学校大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校,只占6.6%;第二个层次是硕士学位授予的学校,占16.5%;第三个层次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学校,占13.9%;第四个层次是副硕士学位授予的学校,就是社区学院,占43.3%。有了明确的分层定位,各自确定的培养目标就比较容易了。从山东高校看,按照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排序来分比较恰当,可分为三个层次类型:第一个是教学、科研、服务型,以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校为主;第二个是教学、服务、科研型,除了博士授予单位之外的其他本科学校;第三个是教学、服务型,主要是高职院校。第一个类型主要培养高端人才,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大学教师、专门的科研人员,以及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主要生源,对这部分学校的质量要求和培养方式,应该有特定的模式,就是课堂教学加学生的学术研究,实施研究生式的教学;第二个类型是普通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三个类型就是高职院校,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大而全”和不断上层次,在过去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不注重内涵发展,不注重特色发展,那么仍然没有生存的余地。美国排名前列的几所大学,规模都不大,但都是顶尖大学。所以,“大而全”并非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即使在一些进行高端教育的大学里,也应该体现出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办学理念。以美国三所大学为例,维斯康辛大学提出“面向实际,注重实用”的思想;耶鲁大学的办学理念“教育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生活”;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联通”。再看看我们一些高校,校训大同小异,千校一训,千人一面,缺乏自己的风格,缺乏自己的特点。

第四,大学的内涵体现在大学特色和大学地位上。我们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建设若干所知名大学。为什么提“知名大学”,而不提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我们认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法只是一个角度,一所大学的真正价值还是体现在办学特色上,体现在学校的知名度上,所以“知名大学”也是比较恰当的提法,这应当是大学办学的一种追求。但是,知名大学靠什么来体现?要靠知名的教师、知名的课程、知名的教材和知名的学生。过去我们比较看重专业,今后我们应该把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重要的单元来考虑,开出多少品牌课程、知名课程,这是大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专业是个不确定的因素,是学分和课程组合而来的,而课程是个确定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单元。知名学校要靠知名教师,知名教师要靠知名课程。在这里,核心是课程,而不是专业。其次是知名教材,要提供和使用知名教材。其三就是要培养出知名的学生。这几种因素最后合成,就是一所知名的大学了。有了知名度,学校的地位自然就得到社会的认可。

《高等教育法》里明文规定,高等学校是独立的法人办学实体。每一所大学既然是法人实体,就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只是在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办学知名度上存在差异,把大学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是不对的,对一所大学来讲,真正最重要拥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特色。所以,每一类学校都应当是在合适的办学层次上,扎扎实实地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不应该一味着往上进行学历攀升。有了自己的知名教授,知名课程、知名教材、知名学生,就有了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知名点,自己的地位,知名大学的意义就在这里。

三、 如何促进大学内涵的发展

第一个是切实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1999年《高等教育法》对高校办学自主权就做出了明确规定。尽管这些年有很大进步,但总体上说落实的还不彻底、还不到位。《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条中指出:“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对大学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大学法人资格的确立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提供了法律依据。一方面在法律上确认了大学与其它法人的平等主体关系,而非从属关系;另一方面在法律上赋予了大学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这是大学行使自主权的基础。

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机构,依法独立行使本校教育决策、教育组织活动的权力。也就是说,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可以自行决定、处理事务的权力。《高等教育法》对高校的自主办学行为也作了规定,主要包括,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等等。这些内容,更多属于学校内涵发展方面的。既然法律赋予了学校很大的自主性,作为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就应该认真研究你可以行使的自主办学权力,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在内涵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有一个问题在于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对办学自主权内涵认识的不一致。管理部门较容易将办学问题行政化;而高校则更愿意将办学自主权理解为保障“学术自由”的一种特权。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管理部门喜欢用行政的思维对待学术活动,将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分割开来。比如,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等。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而高校则应该尽快建立适应市场条件下的办学机制和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会用“权”也要用好“权”。

第二个是改革大学的三种评价体系,包括对大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改革过去以量化为主的评价,改革过去以评优为主的评价。这种改革,并不是否定和抛弃“量化和优化”的评价,而是,现在这种评价走到了极端。什么都是量化评价,各个大学发表的论文数量要排序,类似这种排序评价意义到底在哪?没有意义。再一个什么都是优秀评价,即使有合格评价,也是按照评优的模式来做的。这两种评价方式除了对大学外,对教师,对学生也很多。比如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量的评价,最终带来的状况是什么?是学术泡沫,是学术造假。给教师一个自由的学术空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能不能从资格质量的监督、保障这个角度来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非常重要,需要我们认真地讨论和研究。

第三个是营造一个良好文化与社会环境。中国文化的传统有较多的功利性色彩,自然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对缺乏,而人文精神也需要改造。五四运动呼唤“德先生”、“赛先生”,不是空穴来风,那是我们民族的需求。现在我们缺少的仍然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传统中功利的东西太多,对眼前利益看的太重,所以,营造一个文化与社会环境,对大学内涵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版权所有 山东体育学院党委办公室 

联系我们 电话: 0531-89655015  地址:济南世纪大道1060号山东体育学院办公室216室 邮编:250102